【领导解读】郓政字〔2025〕4号郓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

李郭勇解读《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一、计划定位与实施目标

本计划是郓城县落实国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调控土地供应总量(227.0245公顷)与结构,实现以下三个“精准匹配”:

资源与产业匹配:工矿仓储用地占比31.8%,重点保障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产业用地需求,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

供应与民生匹配:住宅用地全部用于产权住房(69.5672公顷),稳定市场预期;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47.8594公顷)优先布局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领域;

规划与市场匹配:商服用地(16.5%)侧重城市商圈升级,支撑消费扩容提质。

二、实施路径与管理创新

“清单化”动态管理

建立“拟供应地块清单库”,按季度滚动更新,结合市场反馈动态调整供应时序。对重点地块实行“一宗一策”,前置土地征收、规划调整等环节,压缩供地周期。

“专班化”责任分工

成立由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组成的供地专班,明确部门职责边界:

自规局:统筹供地计划编制与执行监督;

住建局:联动制定住宅用地调控方案;

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工矿仓储用地项目对接与落地保障。

“数字化”监测体系

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批而未供、低效用地数据,生成“红黄蓝”预警图斑,针对性制定盘活方案,确保年度供地计划完成率不低于90%。

三、风险防控与应急机制

)市场波动应对

建立住宅用地“弹性供应池”,预留10%用地指标,根据商品房去化周期动态释放对商服用地引入“带方案出让”模式,明确产业导入要求,降低空置风险。

)生态与产业平衡

工矿仓储用地供应前需通过“双碳”合规性审查,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公共设施用地同步规划绿地、海绵城市设施,强化生态韧性。

)舆情与公众参与

每季度发布供地计划执行简报,公开地块开发进度设立“土地供应意见征集平台”,吸纳公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建议。

四、绩效考核与长效保障

)量化考核指标

将供地计划执行纳入部门年度考核,设定以下核心指标:

工矿仓储用地项目落地率≥85%;

住宅用地按期供应率≥95%

)激励机制设计

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乡镇,优先安排下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拖延供地或低效利用地块的属地单位,实行指标扣减与约谈问责。

本计划以“全周期管理”为核心理念,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调节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高效转化。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牵头构建“规划—供地—监管—反馈”闭环体系,确保每一寸土地精准服务于郓城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的战略目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资源保障。

【专家解读】郓政字〔2025〕4号郓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管局长程世栋

解读《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郓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管局长程世栋对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进行解读,分析其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

一、战略导向与资源统筹

郓城县2025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制定,体现了“精准供地、集约高效”的核心战略导向。通过总量控制(227.0245公顷)与结构优化,该计划既服务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又契合国家“增存挂钩”“节约集约用地”的顶层政策框架。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占比31.8%,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反映出郓城县以工业升级和物流产业为经济引擎的发展定位,符合当前县域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的趋势。此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21.1%,表明地方政府对教育、医疗等民生基础设施的重视,但需关注配套项目的落地效率,避免规划与实施脱节。

二、住宅用地调控的科学性与市场预期管理

《计划》对住宅用地的供应管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通过“五类调控目标”的落实,郓城县将住宅用地供应与去化周期、存量土地数据深度绑定,这种动态调节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市场过热或库存积压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全年16宗普通住宅地块的挂牌计划(总量69.5672公顷)覆盖3月至11月,释放了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但需警惕集中供地可能引发的短期竞争压力。此外,租赁住宅用地当前无新增计划,建议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和保障性住房需求,适时调整政策工具包,补足租赁市场短板。

三、政策创新与实施难点

信息公开与市场透明度

分批次公开拟出让地块清单是《计划》的一大亮点。通过明确地块位置、用途及规划条件,可增强市场主体对土地开发的预判能力,降低投资不确定性。但需进一步细化信息公开标准,例如增加地块周边配套设施规划、开发时序等内容,以提升企业决策效率。

存量土地盘活的挑战

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土地的清理虽被纳入计划,但实际操作中需突破权属复杂、利益协调等难点。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存量土地进行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综合测算,优先释放高潜力地块。

四、执行保障的协同性与动态性

《计划》提出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但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仍需制度保障。建议成立专项督导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打通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的数据壁垒,确保供地计划与项目审批、资金配套无缝衔接。同时,动态监测机制需结合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市场供需变化,例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状态,及时调整供地节奏,避免资源错配。

五、潜在风险与优化建议

产业用地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工矿仓储用地占比高可能带来环境压力,建议在供地条件中嵌入绿色生产标准,推动工业用地向低碳化转型。

住宅用地结构单一化

当前住宅用地全部用于产权住房,未来可探索共有产权、租赁住房等多元化供应模式,以应对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

公共服务用地效能提升

47.8594公顷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需强化项目落地监管,避免“重规划、轻实施”,建议引入公众参与机制,确保设施布局与居民需求精准匹配。

郓城县2025年度供地计划以“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动态调节”为内核,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资源支撑框架。然而,其成功实施依赖于政策执行的刚性、市场反馈的灵敏性以及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未来需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力:一是强化数据驱动的动态调整能力,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优化供地流程,三是探索“土地+”模式(如土地与产业、人口、生态协同),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高质量配置与可持续发展。